又出离职传闻?信达澳亚基金两年新聘21名基金经理,“冯明远依赖症”仍难解
炒股就看,又出依赖权威,离职两年理冯专业,传闻及时,信达新聘全面,澳亚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基金金经 出品:全球财说 作者:尹柏 在市场不断震荡下,名基明远投资者的症仍神经也愈发敏感,一点风吹草动便牵动心神。难解 近日,又出依赖多家媒体传出信达澳亚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即将离职的离职两年理冯消息,并表示冯明远的传闻下一站或是加盟另一家百亿公募富荣基金。 与此同时,信达新聘此前1月份亦有猜测在失去董承非后,澳亚兴证全球基金旗下基金经理谢治宇或将辞任,基金金经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公募基金离职传闻满天飞 信达澳亚离不开冯明远 这都源于明星基金经理所管产品增聘或是辞任。 先来看看兴证全球基金,1月4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兴全合润混合基金经理变更公告称,增聘叶峰为基金经理,与谢治宇共同管理该基金。 兴全合润基金是兴证全球基金及谢治宇的代表产品,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并且,谢治宇自2013年初受任开始管理,近10年的时间中始终是单独管理。 而増聘基金经理叶峰在兴证全球已有一年多的单独管理经验,此时若说谢治宇用其规模高达268亿元的王牌产品进行“老带新”似乎有些牵强,这也是市场各方纷纷产生猜测的原因之一。 其二,若是减负,目前谢治宇仅管理4只产品,其中包括从董承非手中接过的兴全趋势投资,并与童兰、董理共同管理。相较于动辄一带多或是身兼数职的基金经理而言,谢治宇肩上的负担并不算过于繁重。 不过,1月30日谢治宇所管理的另一只产品兴全合宜同样增聘一名基金经理程剑,程剑作为一位“完全新人”,确实存在老带新的可能,市场上也有声音表示离职传闻或仅是基于公募基金经理离职潮上的“空穴来风”。 但是对于信达澳亚基金,若一切成真,事态则会十分严重。 传闻的开始也是源于,2月3日冯明远终止管理规模接近20亿元的信澳先进智造,变更为由齐兴方单独管理。而此前1月13日,冯明远同样卸任了规模超37亿元的信澳匠心臻选基金经理职务。再往前追溯,2022年7月,冯明远还卸任信澳精华的基金经理一职。 接连卸任多只产品,便传出冯明远或将跳槽至富荣基金的消息。随着事态发酵,2月13日信达澳亚基金则公开对媒体表示,“冯明远没有离职,传闻不实”。 毕竟,冯明远之于信达澳亚基金意义非同小可。 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末,信达澳亚基金规模为894.47亿元,位列第58位。虽然仅是小规模公募基金,但是信达澳亚近年的成长却不容小觑,毕竟2019年末其规模仅为127.60亿元。 再来看看冯明远,目前最新数据显示,冯明远在任管理基金数量为7只,管理总规模为256.68亿元,若算上此前辞任的3只产品,管理规模则突破318亿元。 02 两年新聘基金经理21位 业绩平平、依赖症难解 也就是说,仅冯明远一人便挑起了信达澳亚基金超三分之一的体量。而其代表作信澳新能源产业(001410)的规模则达到108.36亿元。 冯明远自2016年10月19日担任基金经理起,即便2022年遭遇了滑铁卢、年度收益位列同类产品排名后20%,但截至2023年2月13日,冯明远的最新任职回报也达到了303%。 作为明星基金经理、公司的“定海神针”,冯明远秉承自下而上的选股思路,投资颇为分散,在管产品重仓标的前十占比仅为17%,即便是目前管理7只产品也确实任务繁重。 但正是冯明远的出色表现,让信达澳亚基金不断提升、为持有人带来更多收益,并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让公募基金管理费收入不断增加。 作为信达澳亚基金股东之一,此前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信达澳亚(包括专户理财及公司)管理费净收入分别为9771.46万元、3.11亿元、6.88亿元和4.69亿元,且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为4844.25万元。 不过,从信达证券所披露的数据看出,信达澳亚业务中,公募基金仍为主要业务,并全力推动权益类产品,稳步推进固定收益产品。 也正是基于此,信达澳亚基金不断扩大基金经理队伍,亦或是想要摆脱一直被市场所诟病的“冯明远依赖症”。 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信达澳亚基金分别新聘基金经理11人、10人,最新基金经理数量达到27人。 同期,信达澳亚基金产品数量为51只,人均管理数量仅为1.89,远低于行业平均的2.74。 可惜的是,两年时间中新聘21位基金经理,目前来看并无可圈可点之处。 以2022年业绩来看,是星涛、沈莉在一定程度上抗住了下跌,或可继续关注。可若以2023年一个多月的短期行情来看,便又毫无亮色。 进入2023年,板块轮动加速,叠加最为火爆概念ChatGPT的加持,科技股再次具备上升动能。冯明远在2022年末表示,将在科技、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寻找投资机会,其布局亦在2023年开年至今录得不错收益。 如此来看,信达澳亚基金仍未能摆脱“冯明远依赖症”,而明星基金经理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相较于前两年的造星计划,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开始“去明星化”,毕竟随着明星效应不断扩大,不少基金经理均掉入规模陷阱中难以自拔,也让持有人进退两难。 只是,想要挖掘并培养一位极具能力的基金经理并非易事,在公转私的离职潮下,如何留住基金经理,又如何平稳发展,中小规模基金公司所必须面对的,这不是辟谣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开盘:联储政策与衰退风险施压 美股周四低开
- “小区团购猪肉有臭味”续:销售负责人被警方抓获
- 华为的商用野心
- 台当局派团赴帕劳开会炒作\
- LG化学将斥资超30亿美元,在美国建首座阴极材料工厂
- 温州一代鞋王郑秀康离世 他高高昂起的头像永记人心
- “女装之王”拉夏贝尔即将告别A股 董秘:未来核心目标是盈利
- 约翰逊将首访印度,想要全面拉拢有些难
- 教你学会运用光线拍出高级照片
- 有网络传言造谣“复旦这会在搞事情了”,复旦大学发布严正声明!
- 普华永道:谨慎看待“降拨备≈放利润” 提法着重强调“有序”、“适时”
-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6%
- 为“第二支箭”做准备,万科拟增500亿发债额度
- 深夜爆雷!23个银行账户突遭冻结 奇信股份被“ST”
- 调查|为爱发电买周边被骗 网文发烧友:“花份放心钱好难”
- 业绩补偿模式问题多多 应推动上市公司并购改革
- 【服贸会新观】不“服”不行!“十岁”服贸会,又又又上新
- 沪上药企备战全面复工复产:上药、复星、君实、恒瑞打算这么干
- 世界金属统计局:2022年1-2月铜市场缺口为8.3万吨
- 没资格将回撤推诿于外因:这位资深基金经理深刻检讨 刚大笔减持药明康德
- 搜索
-